【书籍分享】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之谜

Explorer 发布于 2024-11-07 296 次阅读


AI 摘要

高等教育是阶层跃升的通道吗?《金榜题名之后》基于62位毕业生的调研,揭示了家庭背景如何通过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在大学中的实践模式与资源利用,进而左右其毕业出路。来自优越家庭的学生更倾向目标掌控模式,而低阶层学生则易陷于直觉依赖。内化的价值信念亦塑造着职业前景,工具理性与价值信念的冲突,更使寒门学子面临双重文化障碍。本书旨在探讨如何打破这些隐形壁垒,促进教育公平,引人深思。

分享一下之前读过的一本书:

一、概述

本书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不平等,尤其对寒门学子在大学中面临隐形文化障碍的状况作出分析,并指出这些障碍如何影响他们的毕业出路。

二、导论

该书导论部分探讨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特别是社会阶层流动和职业前景方面的影响。

自古以来,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是中国社会普遍认知的观念,在古代,金榜题名意味着社会地位的飞升。在现代,高等教育被视为实现阶层上升的重要途经,大学文凭成为通向优质职业和体面生活的门票。随着社会发展,近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的大规模扩招,为农村以及贫困地区孩子提供了向上游动的机会,人们普遍相信考上大学就能打破阶层限制,迈向更光明的未来,但是作者指出家庭背景的影响并未随着进入大学而消失,毕业后的职业前景仍然受到家庭文化资本不足的影响。

作者基于对62位毕业生的调研,作者指出低阶北京的学生缺乏组织大学生活的方式,难以利用身边存在的资源,将其转化为职业优势。她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探讨如何打破这种隐形的文化障碍。

三、视角

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探讨了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分化现象,提供了本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作者首先从高等教育学的角度,强调了学生的能动性,即学生在面对教育过程时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影响学习成果与职业选择。接着,教育社会学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即社会结构的力量。作者指出,尽管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动性,但他们的行动仍然受到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此外,文化社会学进一步揭示了价值信念对学生行为的重要性。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面对大学生活时,内化了不同的文化资本,这种文化资本直接影响了他们如何组织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如何看待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本书的核心理论框架是通过结合学生的能动性、社会结构的约束和文化信念,解释大学生毕业出路的分化现象。

四、家境

探讨了家庭背景对学生大学生活和未来职业选择的深刻影响。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作者指出,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大学中的实践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归纳为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

首先,作者指出,目标掌控模式的学生多来自优越家庭背景,他们在大学生活中能够设定明确的学业和职业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这类学生往往得到父母的积极支持,在重大决策上有更强的方向感。相反,来自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则倾向于采用直觉依赖模式,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缺乏明确的规划,主要依赖直觉做出选择,面对未来目标感到模糊和不确定。

此外,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家庭背景在选报专业和大学初期体验中的作用。优越家庭背景的学生能够依靠父母的经验和建议做出更有利的选择,并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充分利用大学资源。而低阶层学生则由于缺乏这种支持,在选报专业时容易迷茫,进入大学后也常常因为文化资本的不足而面临适应困难,导致他们在学业、社交和未来规划上处于劣势。

家庭背景通过文化资本的转化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大学实践方式和毕业出路。优越家庭背景的学生往往更有能力将大学提供的资源转化为职业上的优势,而低阶层家庭的学生则因缺乏有效的支持和规划,难以获得同样的机会。这种差异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埋下了隐形的分化种子。

五、努力

主要讨论了学生在大学中的投入方式,以及不同背景学生在学业和社会性活动中的差异。作者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分析,揭示了两类典型实践模式——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如何在学生投入学业与社会生活时产生不同的效果。

首先,作者指出,目标掌控模式的学生对自己的目标有着清晰的掌控,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业投入和社会性投入。他们往往秉持一种“学业成绩只是起点”的态度,不仅注重提高绩点,还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交活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和人脉资源。而这种社会性投入,虽然常常被忽视,却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环节。

直觉依赖模式的学生则倾向于根据当下感觉进行行动,缺乏对未来职业的长远规划。他们的学业投入虽然可能很努力,但由于缺乏对“学以致用”的清晰认知,往往无法将学业成绩与未来职业发展有效结合。同时,他们在课外活动上的参与度也相对较低,错失了通过社会性投入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机会。

最后,作者强调了学业投入与社会性投入的平衡对学生毕业出路的决定性作用。目标掌控模式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分配精力,在学业和社会活动之间找到平衡,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而直觉依赖模式的学生虽然也付出了努力,但因为缺乏长远规划,往往难以将这种努力转化为职业上的实际收益。这种不同的投入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学生之间毕业出路的差异。

六、方向

探讨了学生生涯目标的来源及其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作者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模型,揭示了内化的价值信念如何塑造学生的职业前景。首先,作者指出,学生的意义感主要源于三种观念:家本位的传统观念:此类学生通常将工作视为保障家庭地位或承担家庭责任的手段。学校的崇高理想:部分学生受到教育的影响,认为工作应为社会服务或国家理想付出努力。消费社会的新潮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某些学生追求个体兴趣和自我表达,将工作视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接着,作者详细阐述了这三种观念如何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形成不同的职业发展模式。作者指出,内化的价值信念不仅影响他们的职业目标选择,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毕业后的职业成就和满意度。本章最后强调,清晰的职业目标和价值信念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生涯发展,帮助他们克服来自家庭背景的限制。理解和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对于促进他们的职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七、余论

探讨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及其对寒门学子毕业出路的深远影响。作者在此章中深入分析了当前教育公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强调了寒门学子在名校中的独特处境和所面临的挑战。

工具理性与价值信念的冲突:作者首先指出,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常常面临工具理性与价值信念之间的冲突。虽然许多学生希望追求高尚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观,但在实际的职业选择中,经济利益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矛盾使得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感到迷茫与困惑,特别是对于来自较弱势家庭背景的学生,他们可能更容易被经济压力所驱动,从而牺牲个人理想。

文化障碍的双重性:作者强调文化障碍的双重性,指出它不仅表现在寒门学子在大学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还反映在他们如何利用和转化所获得的高等教育资源。寒门学子由于缺乏家庭的文化资本和社会网络,往往难以有效地适应大学生活,甚至在面对丰富的资源时也显得无所适从。这种双重障碍不仅限制了他们的学业成就,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机会,导致毕业后出路的显著不平等。

寒门学子的应对策略:在总结以上问题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针对寒门学子的几条建议,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跨越文化障碍,实现职业目标。这些建议包括:1. 增强对大学生活的认知:鼓励寒门学子积极探索和了解大学环境,掌握学校的规则和资源,以便更好地适应并利用这些资源。2. 提升自我认同感:建议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建立友谊关系等方式,提高自信心和归属感,帮助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3. 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强调社会性投入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扩大人际网络,积累社会经验,从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反思与建议,激发更多人关注高等教育中潜在的不平等现象,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变革与进步

此作者没有提供个人介绍。
最后更新于 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