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谁都有内心忧郁的时候。笔者去年年末面对高三庞大的压力,内心陷入十分沉重的情绪中,感到十分压抑。
为了缓解这种困扰,我寻求了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希望能够慰藉自己。也是从那时候我喜欢上了读书。
像《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还有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当然,现在回想起来,我已经不再感受到当时的痛苦了。曾经也一度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太“做作”,不过,回忆起那段时光,我还是怀念那段用书籍慰藉自己的时光。
2. 正文
下面是当时所作的读书笔记,记录一下
一、三个自我状态
1. 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
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括 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开始只具备几种 最基本的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 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顺从行为:同意、道歉、依赖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成为一个自主独立的人。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把依赖当作生活方式。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不是在教育别人,就是在挑剔别人。
我们从出生开始面对的最多的就是父母,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一切是非对错的评价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父母。这些同样成为了我们童年言行和行为的塑造,甚至对我们今后的生活都产生了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只是表现方式不同。有些人表现为“我好,你不好。”而有些人表现为“我不好,你好。”前者一般都会证明别人从根本上都是无能和不可信的,接着就会以训斥和惩罚别人为己任。后者则表现为自我否定,这表现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人总是列举出一系列不幸的事件,并且借此猛烈的攻击、批判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只要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情绪,从“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中走出来,进而走向自立。
3. 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够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状态比其他两种状态高级,相反,它们都对生存有价值。但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处在童年自我状态会让一个人反复体验过去的情绪,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处于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都是用言行重复着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
没有人能够强迫别人进入成人自我状态,只能够鼓励,只有他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
当处于另外两种状态时,我们做事时基本上不需要思考,就好似在演戏一样。例如愤怒的人是故意愤怒的,是他们自己选择“扮演”了这个角色。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觉,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总之,情绪并没有生命,不能主动让我们产生什么感觉,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Comments 3 条评论
我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人,平时可以和你开玩笑非常随和,但是如果你触碰我的逆鳞我就会让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黑暗 这种就是童脸狼,表面上单纯天真,实际上圆滑通透。你不可能算计得了他,因为从一开始你就被他布局了。他是棋手,而你只是棋子,若你违逆他,你会知道什么是残酷和黑暗。我从来不缺雷霆手段也不缺菩萨心肠, 我心中有佛也有魔, 但我把魔深深的封印起来 了, 只剩下佛了, 我本想以菩萨心肠面对所有人, 可是有些人非要我把心中的魔解除封印, 那我想问问你们, 当你们面对一个真正的魔现世, 你们还镇的住吗?
学习真的太快乐啦
